2014年4月20-22日,“镜中之镜:中国当代文学及其译介研讨会”在华东师范大学隆重召开。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、学者100余人齐聚上海参加会议。公司王璐教授应邀参会并宣读论文,与国内外相关学者进行了近距离的学术交流。
大会共分三个议程。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致开幕词后,由南京大学澳门太阳成tyc122cc博士生导师、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许钧教授主持作家与译者的对谈。对谈嘉宾包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、阎连科、毕飞宇,国际一线译者Isabelle Rabut(何碧玉)、Angel Pino(安必诺)、Ulrich Kautz(高立希)、Sakai Hirobumi(坂井洋史)以及中国当代文学著名评论家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扬。嘉宾们坦诚的对话、敏捷的思维、幽默的表达、广博的学识、独到的见解博得了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。
第二议程是主旨发言。美国著名汉学家、莫言小说英译者葛浩文(Howard Goldblatt)先生作了题为“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?”的主题报告,阐释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四个要素:作家与其作品、翻译、评论以及编辑。日本汉学家坂井洋史作了题为“从日本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史思考几个问题——关于‘当代性’的历史化”的主题报告,指出“当代”是一个不断更新的、流动的概念,译者、作者、读者对当代性应有共感。德国著名汉学家高立希作了题为“中国当代文学的德译”的主题报告,提到近年来德国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渐浓,今日有影响的中国作家在德国都有译作,而描写人生和社会复杂性的小说最受德国读者欢迎。在谈到译作时,他强调译者必须考虑目标读者的理解力,但同时也要考虑译作的文学性、陌生化和异域特色。巴黎大学翻译评论家张寅德教授作了题为“中国当代文学的可译性与可读性”的主题报告,从迦达默尔阐释学的角度解释了原作与译作的相互关系,强调译和著同源,理解是文本作者与译者的视域融合,翻译使文学创作获得当代性、越界性以及无限可能性。杨扬作了题为“文学批评与新世纪中国文学”的主题报告,称文学批评家是“比旁人提前五分钟看出门道的人”,也是比译者更寂寞的人。法国汉学家安必诺作了题为“汉语现代文学的法译:历史回顾”的主题报告,概述了清朝末期至1949年、1949至1978、1978以后三个阶段中国文学在法国的翻译现状,指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,法国出现了一批汉学家,他们更多地从文学角度关注中国作品,把许多中国当代知名作家及其作品介绍给了法国读者。许钧教授作了题为 “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”的主题报告,强调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,译者创造性的工作功不可没。原作与译作同源不同根,译作虽在原作之后,但不在原作之下。一部好作品不可能止于原作,否则就不可能成为经典,正是译作使原作重获新生。
最后的议程是分组讨论。与会专家、学者围绕中国文学走出去、莫言小说外译、葛浩文翻译思想和翻译作品研究、翻译文学的世界性、汉英/英汉诗歌翻译等多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。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,对于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态势,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译介和传播具有积极的作用。